查看原文
其他

【读城】遵义:生死攸关的“转折之城”


贵州遵义,北临娄山,南濒乌江,地势险峻,是黔西北角的一颗明珠,自古便是兵家必争之地。1982年入选首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935年初,中国共产党在遵义召开的“遵义会议”,成为了党生死攸关的转折点,遵义因此被称为“红色之城,会议之都”。


1933年起,穷凶极恶的日本侵略者大举入侵华北,国民党政府主席蒋介石置民族危亡于不顾,指挥国民党军队使用堡垒主义的新战术对红军进行第五次围剿。恰逢中国共产党内部被王明左倾教条主义束缚,毛泽东的游击战与运动战思想被王明的正规战思想取代,这使得红军在反围剿的革命斗争中完全限于被动。由于国内革命形势急转直下,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开启了伟大的长征历程。红军在长征途中路经遵义时,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遵义会议,在这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确定了毛泽东在党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这使革命进入了新的阶段。


遵义会议:置之死地而后生的转折点


遵义地处中国西南片区,为古郎国、鱉国在战国时期的疆土,汉朝时设为县,唐初名为播州,贞观十六年后改名遵义县。作为城市的历史虽然可以向上追溯到两千年前,但遵义这座城邸真正闻名世界却是因为中国共产党召开的一场特殊的会议,那就是党在历史上生死攸关转折点——遵义会议。


1935年1月6日清晨,趁着氤氲雾气,红六团的战士们匍匐前进在一个名为深溪水的小镇外围准备对其发起进攻。深溪水距离遵义只有30公里,由于关系到遵义城外围的安危,所以,它的地理位置极其重要。国民党军队在深溪水派驻了重兵进行把守,红军方面也派出了刘伯承坐镇前线。前线侦察兵传来消息:驻守的黔军正在醉生梦死地打麻将!这使得红六团的战士们士气高涨、斗志昂扬。时机到,号角响,在嘹亮的号角声中,红军战士们骁勇作战,黔军丢盔弃甲,抱头鼠窜。


在拿下深水溪后,如何攻打遵义便成了令红军头疼的难题。那时敌强我弱,敌军以数十倍的红军数量驻守在遵义城内外,并且由于遵义地势险峻,溶蚀地貌和熔蚀构造分布广泛,城池内外相对高差大,城池攻打难度大。在困难面前,红六团政委王集城灵机一动,提出可以伪装为深溪水的敌人去遵义诈城。在获得刘伯承的赞同后,红六团的战士们换装后趁着夜色直奔遵义。遵义守军由于不知晓深溪水已经被红军攻下而毫无戒备。随着遵义城大门的打开,埋伏在城墙外围的红军摇旗呐喊,乘势冲入遵义城,以极小的代价成功进入了遵义。


占据遵义并不意味着高枕无忧,驻守遵义的敌军有三个团的兵力向北逃往了娄山关,娄山关俨然成为了遵义是否安全的关键。遵义地处赤水和乌江之间,大娄山是遵义面对四川方向天然的屏障,而大娄山中,最为险要的就是这娄山关。娄山关是大娄山山脉的脊梁,隘口海拔1226米,山口要塞十分险要,山脉两侧气势磅礴,历来便是兵家必争之地,古人称为“万峰插天,中通一线”。面对这样一道险隘,中央红军派出大将耿飚执行追逐敌军、占领娄山关的任务,在紧张的筹划之后,红军战士势如破竹、出敌不意地顺利袭占了娄山关,扫清了遵义城外唯一的威胁,为遵义会议的召开制造了难得的良机。


1935年1月15日至17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在遵义召开。会议结束了王明的“左”倾教条主义在中央的统治,由毛泽东辅助周恩来指挥军事,后期改为由毛泽东负责指挥军事,确立了毛泽东在党中央和红军的领导地位。但由于遵义会议是在战争状况下秘密召开的,遵义本地并没有知情者,会议记录也在战火中遗失,因此寻找会议旧址在新中国成立后便提上了日程。


1958年11月,邓小平、李井泉、杨尚昆到贵州考察,考察期间邓小平专程来到遵义寻找遵义会议的旧址。根据革命战争时期国家博物馆的消息来源,遵义会议的旧址只有可能位于遵义旧城区,终于,在旧城军阀柏辉章的公馆,杨尚昆一进院墙大门便非常激动,说:“就是这里!”邓小平在上楼之后也指着墙角的一张椅子说:“我当时就是坐在那里的。”邓小平、杨尚昆都非常笃定这里是他们一起开会的地方,中共历史上著名的遵义会议会址最终被当事人确认下来。




四渡赤水:党领导之下的战争奇迹


中央红军占领遵义城邸使蒋介石大为震惊,他紧急抽调自己的嫡系以及云贵川兵力从四面八方包围遵义,企图对中央红军的革命力量进行包围歼灭。面对殊死险境,毛泽东领导的党中央决定北渡长江,并且在途中采用以动制动,以点打面的战法来实现目标。


浊浪咆哮的赤水河是位于黔北的长江一级支流,因为山洪夹杂着赤红色的滔滔激流而被人们称作赤水河。赤水河两岸陡峭,多险滩急流,上游与中下游之间地势落差大,使得赤水河易守难攻。1935年1月28日中央红军逆流而上“一渡赤水”。一渡赤水后红军反其道而行之,一反常态回到黔南,于2月18日至20日,分别在太平渡、二浪滩渡河,这就是“二渡赤水”。毛泽东知道国民党反动势力不会轻易罢休,继续用兵如神,于3月16日至17日在茅台的上、中、下三个渡口搭浮桥指挥红军渡过赤水河,这就是“三渡赤水”。三渡赤水后,红军回到黔北,完成了“四渡赤水”。


赤水隶属贵州省遵义市,位于贵州省西北部,赤水河中下游。赤水河位于中国长江上游支流,因河流含沙量高、水色赤黄而得名。上图为赤水河畔,下图为贵州赤水大瀑布。


光荣的历史承载着民族的信仰,说起遵义赤水,最值得一说的应该就是四渡赤水时工农红军途经地二郎滩了。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赤水河四周峰峦重叠、地势险要,在赤水河的西侧河堤上,居住着百户村民,在青山绿水中形成了二浪小镇。“好个二郎埠,四面都是山,天天背盐巴,顿顿菜汤淡。”民谣歌唱的便是解放前二浪劳苦大众的真实生活情况。红军渡过赤水时,街上的主街全是红军,那时红军人头攒动,当地人便把河边的街道称作“小红军街”,在这条五百余米的小街巷上,错落有致地分布着好几处名宅,这些木石结构建筑门面巍峨,浮雕花纹墙面古色古香,镂空房梁装饰至今完好,还能隐约看出当时府邸殷实富裕的家境。据村民介绍,这里便是原来赤水河最大的地主家所在地。四渡赤水时,红军在这里没收了地方地主豪强的私盐分发给赤水河两岸的百姓,足足发了三天三夜才发完,赈济了成千上万的劳苦大众。


图为位于遵义西北的海龙屯土司遗迹。


四渡赤水是红军在面临国民党反动势力围堵时巧妙作战、以少胜多的典型光辉战例,这在红军战史上彪炳日月、千古流芳。为纪念一渡赤水之战,遵义习水县人民政府、赤水县人民政府相继在元厚、丙安竖立了一渡赤水纪念碑;仁台市人民政府在茅台镇竖立了三渡赤水纪念碑;四川古蔺县人民政府在太平镇二郎滩竖立了二渡和四渡赤水纪念碑,纪念碑上都刻有铭文缅怀红军的英雄业绩,供后人吊唁纪念。


红军街:穿越时空的红色记忆


红军街是新中国成立后遵义市政府依托红军长征的独特历史资源修建的仿古商业建筑群,于2007年建成并向公众开放。红军街在原有历史街区基础上扩建改造,南区为红军总政治部旧址,东部为遵义会议纪念馆,并且与商业街、公园和宾馆街毗邻,处于遵义市旅游资源的核心位置,是红色旅游的精品工程。


在杨柳街的右部,就是遵义会议的会址所在,站在遵义会议会址前向右极目远眺,就可以看见一座气宇恢宏的牌楼,牌楼上题有“红军街”三个大字,这是将军张爱萍亲笔所题。横跨大街走过牌楼,两旁的树木笔直修长,楼宇鳞次栉比,暗木门窗古色古香,门栏清幽典雅,黔北民居建筑特色展露无遗。商业街内部地面采用大娄山青石整装铺列,建造时特意打磨出伪青苔痕迹,历史厚重感扑面而来。街道两旁矗立着革命先烈的主题雕塑,让人能够直观立体地感受到红色历史在这座城市留下的印记。


遵义红军街原名杨柳街历史街区,是遵义市传统商业、文化中心区。红军街将红色历史文化和商业发展融合在一起,繁华的同时又有着历史的厚重感。图为遵义红军街街道牌匾。


红军街的发展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是遵循商业街历史发展规律的结果。在红军长征的革命时期,许多老店便在此经营,直到现在仍然生意兴隆。在老店发展的基础上,改造、发展,才形成了如今这样一条集文创、观光、旅游、餐饮、休闲于一体的红色旅游商业街。红军街除云贵川地区的特色小吃外,最引人注目的便是通过红军长征的故事而延伸出来的文创产品,在古朴典雅的店铺里,摆放着各式各样的文创产品,这些文创产品以卡通、绘画、手办等年轻人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伟大的长征精神,获得了广大年轻人的喜爱和追捧。


遵义会议会址、遵义会议陈列馆、红军街、穿城而过的湘江河和红军山烈士陵园等景点,共同构成遵义红色旅游的一条主旋律主线。在大力发展红色旅游资源的今天,遵义市凭借得天独厚的旅游优势,精心打造了“中国红色旅游第一街”,多年来先后推出与长征有关的系列展览和活动,通过增添诸多红色元素,丰富了红色旅游文化的内涵。


图为遵义会议旧址内景。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遵义市政府对红色旅游资源进行大力整合,在疫情后着重发展优质红色旅游资源。除了围绕四渡赤水纪念馆、习水土城等景区开展红色遗址遗迹旅游之外,遵义市政府还通过上演《伟大转折》等教育情景剧,开展、丰富文娱旅游,同时在票务、导览、交通、酒店等方面为游客提供实惠和便捷。遵义的红色精神在新时代依然熠熠发光。


----------

来源:《城市地理》

作者:罗舒怀

图片:阿诚的白日梦 逐风

主播:刘一诺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读城】遵义:生死攸关的“转折之城”

向上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